■ 上图是1942年8月在威廉·亨利·哈里森堡,弗雷德里克上校(左二)和麦奎因中校(左一)在给通过伞训的特勤队员授予跳伞资质徽章。在8月13日的伞训中,麦奎因中校摔断了腿,他的职务被美军中校保罗·D·亚当斯接任。
根据弗雷德里克拟定的编制序列表,第1特勤队为旅级编制,共1821人,分为作战梯队和保障梯队。其中作战梯队辖3个作战团(417人),每团下辖2个三连制的作战营,每连64人,辖3个排;保障梯队为1个保障营,辖营部连、勤务连、维修连和医疗分队。司令部下还有一个装备多架运输机的空中分队(该分队于1943年撤编)。根据最初组建目的,第1特勤队还计划装备600辆由美国最新研发的“黄鼠狼”(Weasel)履带式运兵车(但实际仅配备了200余台)。
■ 上图是第1特勤队的红色矛尖臂章,下图是第1特勤队的军旗。
官兵来源方面,加拿大为这支部队提供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员,在1943年8月间派遣了697名官兵赴海伦娜受训,这些官兵都是从陆军各单位中征召而来,而且不少人都拥有伞训经历。美国的兵员也是从各部队中挑选,不接收新兵,高学历且拥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更受欢迎。两国官兵不分国籍进行混编。不过,为了便于加拿大人的内部管理和掩人耳目,第1特勤队中的加拿大人由名为“加拿大第2伞兵营”的行政单位管辖,这一单位不存在任何军事作用。1943年5月,“加拿大第2伞兵营”的名称被“加拿大第1特种作战营”取代。
■ 上图是1942年8月5日,第一批加拿大官兵抵达威廉·亨利·哈里森堡,此时第1特勤队的训练已经开始。
第1特勤队成立后,于1942年7月至1943年4月在海伦娜进行训练,训练科目囊括步兵战术、徒手格斗、多国武器操作、爆破、跳伞、山地攀登与作战、滑雪和雪域生存、雪地作战、两栖作战等,以达到“一专多能”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1942年10月时,由于盟军高层在战略上的变更,“犁”计划被取消,第1特勤队面临被解散的风波。经过弗雷德里克的争取,第1特勤队得以保留下来,而其定位也转变为一支可全地域作战的突击部队,人员编制也有所增加,上升到2200余人。为适应多环境下的作战任务,1943年4-6月,第1特勤队先后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Norfolk)和佛蒙特州的伊森·艾伦堡(Fort Ethan Allen)等地进行了两栖作战训练。一名培训军官对此评价:“……他们能够胜任舰-岸登陆行动中的突击登陆梯队的角色。他们很可能会作为登陆船队的第一波突击力量……(如果再加上丛林战训练)这支部队将成为任何军队中最全面且最高效的战斗部队。”
■ 上图是1942年在威廉·亨利·哈里森堡,徒手格斗专家德莫特·M·奥尼尔(右)为特勤队员传授格斗术,这名特勤队员是加拿大士兵,头上还戴着具有英式风格的军帽。
■ 上图是1942年在威廉·亨利·哈里森堡,准备登机实跳的特勤队员。因为时间关系,第1特勤队的伞训要比美军其他空降部队快很多,仅需一周,能成功完成实跳2次即可获得伞徽,后者则需要5次。注意他们头上戴的“伞盔”是美国橄榄球帽,因为当时装备伞兵的M1C型钢盔不足。
■ 上图是1942年10月在海伦娜,进行爆破训练的特勤队员正将一块块的莱安特种炸药用导爆索连接起来,埋在埃尔克波因特大桥(Elk Point Bridge)上。这种炸药是专门为第1特勤队研发的高爆炸药。
■ 上图是1942年初秋在海伦娜的山区,第1特勤队的一支部队正在进行野外拉练。
■ 上图是第1特勤队的一名头戴英式奥塔姆圆帽的加拿大队员在练习使用德军的MG34型7.92毫米通用机枪。
■ 上图是1942年底在蒙大拿州的布洛斯堡山区(Blossburg),2名特勤队员正在进行滑雪训练。他们所穿的滑雪衫也是新研发给寒带部队的。第1特勤队在这里进行寒带各种科目的训练,持续4-6周。
■ 上图是1943年在海伦娜的山区进行山地作战训练期间,两名身穿A2飞行夹克的特勤队员正在练习索降下崖的技巧。当时在第1特勤队战斗梯队中,A2飞行夹克这种罕有物资可以达到人手一件,特勤队员经常当做训练服来穿着。直到战斗部署后,士兵的A2飞行夹克才要求上交军需。
■ 上图是1943年4月6日在海伦娜市区,第1特勤队在陆军日的阅兵游行,这应该是他们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当时除了部分加拿大军官还未更换美军的A类常服外,加拿大士兵已经全部更换上美军制服,唯一能辨别他们国籍的只有军装衣领上的国籍领徽。
■ 上图是1943年5月在弗吉尼亚州的切萨皮克湾的两栖作战训练及演习期间,第1特勤队的1个排沿着运输舰的登陆网爬到1艘车辆人员运输艇上。
初次部署
1943年7月,第1特勤队实现首次战斗部署,被派往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划归查理·H·科利特少将(Charles H. Corlett)的第16.8特混登陆部队(Landing Force 16.8)指挥,参与美军收复基斯卡岛(Kiska Island)的“茅屋”行动(Operation Cottage)。1943年7月23日,第1特勤队乘船抵达阿留申群岛,驻扎于阿姆奇特卡岛。
1943年8月15日,“茅屋”行动开始。根据作战计划,第1特勤队为首批登陆部队,在大部队之前首先登陆基斯卡岛,为主力标示登陆滩头、占领制高点,侦察敌军动向。在D日H时之前的5小时,第1特勤队第1团首先在基斯卡岛西侧的“卖国贼”湾(Quisling Cove)登陆,并向内陆推进,占领可俯瞰登陆滩头的多个山头制高点。而第3团将于8月16日第二批登陆主力上岸前作为先头部队在基斯卡岛西北面抢先登陆。至于第1特勤队第2团在机场待命,随时准备空降支援。但是,登岛盟军在推进过程中却发现岛上空无一人,占岛日军实际已于7月底全部悄然撤走,而盟军却毫不知觉,在基斯卡岛放了个空炮,第1特勤队的首战也由此落空。
■ 上图是1943年8月15日在阿姆奇特卡岛的机场的1架C-47型运输机的机舱内,第2团第1营的部分人员背负着白色款的T5型降落伞,等待出发的命令。但是,他们最后等到的是解除戒备的命令。注意图中右二那名特勤队员,在他的军装左臂上分别缝着第16.8特混登陆部队和第1特勤队的臂章。
■ 上图是1943年8月15日在基斯卡岛的“卖国贼”湾附近,第1团的16名特勤队员正在滩头阵地上休息,此时大部队已经源源不断登陆,而忙了一夜的特勤队员没有发现任何日军的活动迹象。
■ 上图是1943年8月16日在基斯卡岛的露露山(LuLu Hill)上,第1特勤队第1团的一名下士正在正在使用日军遗留的一挺九六式轻机枪。
一鸣惊人
1943年8月,第1特勤队从基斯卡岛调回美国并休整。1943年10月,第1特勤队被派往意大利战场。此时,盟军在意大利中部山区的战斗正陷入僵局。自从盟军于1943年9月登陆意大利后,至1943年11月初,盟军第8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已分别从东、西方向推进至伯恩哈特防线前,但受阻于米尼亚诺隘口(Mignano Gap),难有寸进。11月底,第1特勤队抵达意大利战区,被编入第5集团军的美军第2军第36步兵师麾下。根据第5集团军制定的突破伯恩哈特防线的作战计划,在第一阶段的“雨衣”行动(Operation of Raincoat)中,第1特勤队将与友军一起攻打米尼亚诺隘口左侧的卡米诺(Monte Camino)山区,这里是伯恩哈特防线的核心和古斯塔夫防线的前哨,卡米诺山、拉蒂芬萨山(Monte la Difensa)、拉里莫塔尼山(Monte la Remetanea)、马吉奥里山(Monte Maggiore)等制高点俯视着米尼亚诺隘口和穿过隘口、通往罗马的6号公路,尤其是拉蒂芬萨山,更是卡米诺山区阵地的防御中枢。这座海拔960米的山峰呈“L”型,“L”的顶点指向盟军阵地,山顶附近的山脊线几乎是垂直的。山峰居高临下,把6号公路和米尼亚诺隘口谷地的村庄尽收眼底,峰顶的德军炮兵观察员凭借此地利可以精确指引炮兵火力打击下面谷地的几乎任何地方,也能给予周边的山头阵地居高临下的火力支援。而第1特勤队的作战任务便是占领拉蒂芬萨山和拉里莫塔尼山,为盟军打开伯恩哈特防线的大门。
■ 上图是1943年底在卡米诺山区,两名英军军官带着几名德国战俘正在勘察卡米诺-马吉奥里山的地形。图中中间的山峰便是卡米诺山,卡米诺山右边的山峰是第1特勤队的目标拉蒂芬萨山,卡米诺山左边的山峰是拉里莫塔尼山。
战前,第1特勤队对拉蒂芬萨山的地形和进攻路线进行了详细侦察,担任主攻的第2团还特别派出一个侦察小组寻找最佳路线,最后极为大胆地选择从山北面的一座60米高的陡峭悬崖攀岩上山进行偷袭。
1943年12月2日晚上,在友军的火力支援和遮蔽下,于前一天抵达拉蒂芬萨山山腰处埋伏了24小时的第1特勤队第2团第1营开始上山。他们在几名善于山地行动的尖兵的带领下,冒着意大利冬天的细雨和冷风陆续爬上拉蒂芬萨山顶,山顶阵地的德国人没有丝毫察觉。12月3日清晨5点30分,战斗打响。第1营3个连的特勤队员对山顶德军的阵地发起突袭,德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1个半小时后,拉蒂芬萨山易手——在盟军的计划里,这是3天的任务量。守卫于此的德军第15装甲掷弹兵师第104装甲掷弹兵团第3营阵亡75人,被俘100余人,其余德军逃往卡米诺山或拉里莫塔尼山。第1特勤队阵亡20人,负伤160余人。第1特勤队对拉蒂芬萨山的突袭战,为盟军打开了伯恩哈特防线的大门。
■ 上图和下图是第1特勤队突袭拉蒂芬萨山的彩绘。
12月9日,第1特勤队结束了卡米诺山区的战事,返回驻地休整。在这几天的战斗中,他们除了攻占拉蒂芬萨山,还占领了拉里莫塔尼山,并支援英军第56(伦敦)步兵师拿下了卡米诺山。在这几天的战斗中,第1特勤队冒着严寒、潮湿、补给短缺、德军不断的炮火苦守拉蒂芬萨山顶,强攻附近山头的多个德军阵地,共损失第2团第1营营长麦克威廉中校以下511人,其中73人阵亡,9人失踪,313人负伤,116人因各种原因丧失战斗力,减员近四分之一。
■ 上图是第1特勤队第2团第1营第1连连长罗斯林上尉(W.T. Rothlin),他率领的第1连作为全营尖刀,第一批登上拉蒂芬萨山,在战斗结束时,他被诈降的德军打死。
■ 上图是1943年12月12日在圣玛利亚迪卡布阿贝特利镇的驻地,第1特勤队正在召开追悼会,纪念阵亡于“雨衣”行动中的73名战友。
在经过十多天的休整,第1特勤队又投入到意大利中部山区的山地战中,他们的任务是为沿着6号公路向古斯塔夫防线推进的盟军第5集团军扫除右翼山区的敌军威胁。从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1月17日,第1特勤队先后在萨姆克罗山的720高地、雷迪卡莎(Radicosa)、马约山(Monte Majo)、维斯察塔罗山(Monte Vischiataro)等山地浴血苦战,当盟军推进到卡西诺山前时,1800余人的第1特勤队战斗梯队已经减员1400人,保障营也减员50%,这些都是“一专多能”的特勤队员,很大程度上消耗在了山地攻守作战中。
(待续……)
■ 上图是1944年1月4日在雷迪卡莎村,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拍摄的一队特勤队员。
■上图也是1944年1月4日卡帕在雷迪卡莎村给第1特勤队的留影,这几名特勤队员正在村外的一个石头垒筑的简易阵地上执勤。
■ 上图可能拍摄于1944年1月4日,弗雷德里克上校(队伍最前者)和他的指挥部人员离开雷迪卡莎村的指挥所赶赴第一线,他穿着M1943型野战夹克和山地裤。第1特勤队是欧洲战场上最早配发M1943型野战夹克的部队,但他们没有选择与该型夹克配套的野战裤,而是选择继续穿着在海伦娜时就配发的山地部队野战服中的山地裤。这种混搭在意大利战场上仅有第1特勤队一家,其身份非常好辨认。
■ 上图是1944年1月4日在雷迪卡莎村中,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二等兵约翰·约翰逊(John Johnston)抱着他的约翰逊M1941型轻机枪在墙根下休息,他穿着白色朝外的二型M1942双面派克大衣。除了第1特勤队,约翰逊轻机枪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少量装备,因此它在欧洲战场上非常罕见。
■ 上图是1944年1月在韦纳夫罗,第1特勤队第3团第6连的二等兵诺顿·L·谢弗(Norton L. Shaver)押送着一名德军战俘前往后方。
■ 上图是1944年1月12日(一说是1月15日)在切尔瓦罗的街道废墟中,手持汤普森M1A1型冲锋枪的特勤队员拉塞尔中士掩护前进搜索的巴尼·赖特和伊尔。在这张照片刚拍摄完,巡逻队便遭到了德军的袭击,在敌军猛烈的火力下,他们战斗至黄昏,拉塞尔中士和加拉格尔撤退,而留在身后掩护的赖特和伊尔双双阵亡。
新书推荐
关于第1特勤队的更多传奇,敬请关注本社即将问世的新书《黑色魔鬼: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详细讲述第1特勤队从组建到撤编期间的二战经历,内容涵盖战史、特殊的武器装备、制服装具、杰出人物。
回看本刊往期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以下链接:
■ 手机用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有两个办法。
一、直接打开手机微信,点击最上方的放大镜图标,搜索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点开之后再点击“关注”。
二、请长按下面这个二维码图片,然后点击“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之后请点击“关注”。
■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之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以阅读更多世界军事历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这个二维码,进入《军人志》杂志微信公众号。
■ 也可利用扫描这个二维码,添加为好友后请留言加群,由本服务号邀请您进入本公众号微信群,与小编和广大读者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